常用修辞知识
常用辞格举隅(一)比喻
1.定义:比喻,俗称“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2.比喻有四个要素:本体,即所要说明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相似点,也叫喻解,指本体同喻体的相似之处。
3.比喻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必须具备相似点。
4.比喻的常见类型有: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喻词“像、如、似、仿佛、一般、一样”等,如:“泉水澄清碧绿,象泻玉泼翠一样。”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喻词“是、变成、等于”等,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3)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喻词,如:“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比喻的变式——引喻(讽喻)、较喻(强喻)、反喻(否喻 / 撇喻)、博喻。
变式 形式 成分
引喻 平行句式 本体、喻体(无喻词)
较喻 甲不如乙 本体、喻体、喻词
甲比乙还 (不如、不及、比、还)
反喻 甲不像乙 本体、喻体、喻词
甲不是乙 (不像、不是)
博喻 甲(像、是)乙、丙、丁……
分别举例如下:
a.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者,写文章能不看读者吗?
b.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窗一桩、一桌一椅都是那种比酒还浓,比花更美的友情的忠实见证。
c.鸿渐的心不是雨衣材料做的,给她的眼泪浸透了。
d.何等动人的篇章,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老林中的人参,雪岭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5.比喻的运用
(1)比喻要贴切、通俗、新颖。
(2)要注意区分比喻和非比喻:
a.社会呼吁给小学生松绑,他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
b.你看她今天老板着脸,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
c.王大爷七十多了,每天上山下山噔噔地,一点不显累,就像三十来岁的人。
例a是运用多义词的比喻义。“松绑”这个词原指解开捆绑在身上的绳索,由此转化喻指放宽约束限制,成为该词的义项之一。所以这里说“松绑”,不是临时性的打比方,不是运用修辞手法“比喻”。例b“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是猜度。例c像三十来岁的人”是同类比较。
(二)比拟
1.定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2.构成:本体+拟体
3.比拟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拟人。即把物当作人来写。如:“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2)拟物。即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如:“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后者如:“送粪的大车,在大道上,穿梭似的来往,人喊马嘶,鞭子在天空里呼啸。”
4.比拟和比喻辨异
比拟和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但它们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比喻是以彼喻此,重在喻,即形象描绘;比拟是以此拟彼,重在拟,即模拟。
第二,比喻中“本体”有时可以省去,“喻体”一般不能省;比拟则相反,“本体”一定要出现,“拟体”则一定不能出现。
第三,比喻的运用在把握本体和喻体不同类而有似同点,比拟的运用关键在于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这种交融是说写者的主观感受赋予的。
(三)借代
1.定义:借代,也叫换名,指的是不直说本名,而借相关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本名的一种修辞格。构成成分“本体”和“借体”。
2.借代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标志代本体。如:“有时我到北海公园散步,看到一群又一群蹦蹦跳跳的红领巾。”
(2)部分代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3)专名代泛称。如:“苏州的公交系统也涌现了一批李素丽。”
(4)具体代抽象。如:“何知县说话向来小心翼翼,唯恐丢了乌纱帽。”
3.借代的运用
要注意代表性;关系要明确;褒贬要分明。
4.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的共同特征均是本体事物不出现,借另一事物来代指本体事物, 但二者又有显著的区别:
(1)形成基础不同:借代借事物的“相关性”形成,借喻借两事物的“相似性”形成。
(2)作用不同:借代重在“代”,借喻重在“喻”,借代只起代称作用,借喻既起代的作用,又能起描写的作用。
(3)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或特征,以此喻彼,因此一般都能转换成明喻;而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仅仅是相互有关的事物,以此代彼,不能够改成比喻。
(四)拈连
1.定义: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又叫“顺拈”。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多数在后。
2.拈连的分类
(1)全式拈连: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例如:
母亲把父亲从干活儿的地方背回家,也背回抚养全家的责任。
动词“背”和“责任”宾语看来是不合逻辑的,但是由于“背”是承上文顺势拈来,也就合理了。
(2)略式拈连:省略甲事物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例如:
用小烟锅在羊皮烟包里挖着、挖着,仿佛要挖出悲惨生活的原因,挖出抗拒生命的法子。(省略了甲事物“烟”)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罗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省略了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流过”)
3.拈连和比拟的区别
第一,形成的方法不同:拈连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比拟是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或人物互拟。
第二,语义侧重点不同:比拟的表达重心在甲,而拈连的重心从甲移到了乙。
第三,形式不同:拈连有拈连词,比拟是靠表达者主观感受到的甲和乙的相融点。拈连一般甲乙两事物都出现,可以省略甲,而比拟拟体一般不出现,本体一定要出现。
(五)夸张
1.定义:夸张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格。
2.夸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扩大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高、长、强处说。又叫积极夸张。如:“党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
(2)缩小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低、短、弱处说。又叫消极夸张。如:“香港,绿豆大的一块地方,哪里容得下这么多的淘金者。”
(3)超前夸张。即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那可真是好酒啊,酒没沾唇就已让人醉了。”
(六)双关
1.定义: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格。
2.双关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谐音双关。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如:“八方支援,解百姓燃‘煤’之急。”
(2)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如:“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
3.辞格辨异
(1)语义双关与借喻
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
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目的在于形成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
(2)双关和拈连
第一,结构不同:双关是一个语句同时关顾表里两种意思,只有一项;而拈连则有一个顺势移用的过程,一般多为两项及两项以上。
第二,功能不同:双关追求的是表达的含蓄曲折、意味深长;而拈连追求的是表达的生动、机智。
(七)仿词
1.定义:仿拟的一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的辞格。仿词和被仿词不一定在同一个语境中出现。
2.分类:
(1)音仿:换用音同或者音近的语素仿造新词语。如:
咳(刻)不容缓 默默无蚊(闻)
(2)义仿:换用反义或者类义语素仿造新词语。(只要结构形式相同都可以构成仿词)如:
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
运用“仿词”这一修辞格时,要注意自然、贴切、新颖,但不能乱仿乱造,其特定含义一定要清楚明白。
(八)反语
1.定义:反语也叫“倒反”、“反话”,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格。反语具有表里两层意思,表面一层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骨子里的一层是特定语境上下文赋予的。
2.反语可分为以下两类:
(1)反话正说(以正当反: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如:“你真聪明,这么多天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
(2)正话反说。(以反当正: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九)婉曲
1.定义: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修辞格叫婉曲,又叫做“婉转”。
2.修辞作用:使语言委婉,和缓,蕴藉,有“言外之意”,用来叙说事理,能使对方易于接受;用来描写不幸或伤感之意,能避免引起不愉快,减轻刺激。
3.分类:
(1)婉言:不直接说出本意,故意换一种含蓄的说法。例如:
工人纠察队林风看到方军长说:“听说你早已光荣了!”方军长说:“我光荣过两次了,马克思说:‘革命还没成功,你还是回去!’我就回来了。”
(2)曲语:不直接说本意,而是通过描述与本意相关的事物来烘托本意。
好一个娇女!走在公路上,小伙子看呆了,听不见汽车叫;走在街面上,两旁买卖都停掉;坐在戏院里,观众不往台上瞧……
4.婉曲、反语和双关辨异
(1)相同点:都是表意曲折的修辞格。
(2)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具体地讲,婉曲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义;反语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意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对立越鲜明,反语的效果就越明显;双关是有意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的表里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语音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十)顶真
1.定义: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
2.分类:
(1) 词与词的顶真
如:“茵茵牧草绿山坡,山坡畜群似云朵,云朵游动笛声起,笛声悠扬卷浪波。”
(2) 短语与短语的顶真
如:“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各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
(3) 句子与句子顶真
如:“咱们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来的越多;老百姓来的越多,咱们的力量就越大;咱们的力量越大,往后的事也就越多!”
(十一)回环
1.定义: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叫回环。
2.分类:词的回环;短语的回环;句子的回环。如: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短语回环)
3.辞格辨异:顶真与回环
顶真和回环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其轨迹是直线形,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变换词语顺序,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反映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其轨迹是圆周形。它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回环在视觉上语感上都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
33种修辞格
一、描绘类辞格(一)辞格介绍
1、 比喻
(1) 含义
借与甲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打比方来说明甲事物的一种辞格。
(2) 特点
A、由本体、喻体、喻词三者构成。
B、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灵魂。
(3)类型
基本式:根据本体、喻体、喻词的异同和隐现划分出的类别。
A、明喻:典型格式:B(本体)像(喻词)Y(喻体)
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B、暗喻:B是Y
如: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C、借喻:Y(直接代B)
如:他爱捅马蜂窝,所以有的人爱他,有的人恨他。
变式:(由基本式结构变化而成的比喻。)(例67)
A、 较喻(权衡式比喻,即将本体、喻体统一在相似点上,在比喻的基础上再加比较,
既显示其相似关系,又显示它们的相异关系。)其典型格式为:“B比A还J”。
B、缩喻(又称“反客为主式”)
即省略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构成偏正短语,用本体来修饰喻体或用喻体来修饰本体
的比喻。其典型格式为:“B的Y”。
C、否喻:(又叫“反喻”“非喻”)
即用否定副词加喻词联结本体与喻体的比喻。其典型格式为“B不是Y”。
D、反喻是在本体与喻体根据相似点进行比喻的基础上,强调本体与喻体的相异之处。它表面上是对喻体的否定,实际上仍肯定了与本体的相似关系。
E、 引喻(又称“起兴式比喻”)
即由喻体或本体中的一面引出另一面的比喻。其典型格式为“Y(句),B(句)。”或 “B,
Y。”
F、 博喻(又称“联比、复喻、莎士比亚式比喻”)
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描述一个本体的比喻。其典型格式为“B像Y1,Y2,Y3……
G、 疑喻
即用“疑”等暗示性喻词联结本体和喻体的比喻。其典型格式为“B疑+喻词Y”。
H、 约喻
即用一个喻体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本体的比喻。其典型格式为“B1B2B3……像Y。”
I、 联喻(又叫类喻、贯喻)
即在相互关联的几个比喻中,喻体与喻体为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即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或属与种的关系)。其典型格式为:B1像Y1,B2像Y2……
联喻并不重视每个比喻中本体与喻体的相似,而主要是着眼于几个比喻之间的类义关系。孤立地看其中的某一个比喻,可能几乎看不出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但把几个同类的比喻连起来看,就会感到合理而贴切。
J、 互喻
即既用喻体比本体,又用本体比喻体的比喻。比喻物与被比喻物各出现两次,二者互
为本体和喻体。其典型格式为:A(D)像D(Y),D(B)像A(Y)。如:
此格往往与回环兼用,故也可作比喻和回环的兼用。
另外,比喻还可分为扩喻、物喻、事喻、讽喻、进喻、申喻、正喻、逆喻、虚喻、择喻等。这些分类大都从某一角度来分类,故有时难免会有交叉。
2、比拟
(1)含义
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辞格。
(2)特点
由本体、拟体、摹拟词三部分构成,但拟体不出现。
(3)类型
A、拟人 B、拟物(人拟物、物拟人)(68)
3、借代
(1)含义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用相关物替代的一种辞格。
(2)特点
借体和本体关系紧密,但运用时只出现借体,不出现本体。
(3)类型(69)
4、通感
(1)含义
用这种感觉器官的感受去描写那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有意使听觉、味觉、视觉、嗅觉、
触觉等感觉沟通起来的一种辞格。(70)。
(2)特点
不同感觉之间要有一定联系才能相互沟通。如“酸秀才”“臭地主”“冷笑”“热嘲”等。
(3)和比喻的区别
从根本上看,通感也是一种比喻,但通感局限于各感官之间的相似、比方;而比喻则限定在非感官之间的相似。
5、夸张
(1)含义
指运用远远超越客观事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以求给人突出印象的一
种辞格。
(2)特点
故意言过其实,故意扩大或缩小客观事物,造成强烈或新异的刺激物,增加言语的力
度。即依据其实,夸过其实;以过其实,表达其实;不似其实,胜似其实。
(3)类型
A、夸大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地扩大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
B、缩小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地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
C、超前夸张(故意提前事物的出现时间、或两个事物先后出现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或同时出现;或把两个同时出现的事物说成有先有后)(71)
6、移就
(1)含义
将适用于彼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修饰此事物的一种辞格。如“愤怒的子弹”“欢乐的篝火”“寂寞的书桌”等。
(2)特点
A、从意义上看:它通常是把表示人的情状的词语移用来同表示事物的词构成限定关系。
B、从结构上看:移就往往组成偏正结构;表示人的情状的词语 ;一般充当修饰语。
(二)描绘类辞格的总体特点:利用词语的转义条件来描绘事物的修辞方法。
(三)描绘类辞格的总体效果:具体、生动、形象、优美
二、组合类辞格
(一) 辞格简介
7、对偶
(1) 含义
指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短语连接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
反、相对的意思的一种辞格。
从上下两个语言单位对称的程度看,可分为宽对和严对、或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和工对的内涵并不相同,不可混用。严对,要求上下两个语言单位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对立,无重复字词。而工对则不要求平仄相对,其余条件一样。可见工对比严对要求低一些。另外,宽对则除字数要求相等外,其余条件都有所放松。
(2) 特点
严式对偶要求很多:音节要相等;平仄要相对;对应的词词性要相同,或用类义词,
或用反义词对称;语法结构必须相同等等。宽式对偶则限制较少:语法结构大致相当即可;字面上也容许个别词重复出现。
(3) 类型
基本格式:
① 正对:意思相类的对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② 反对:意思相对的对偶。“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西湖岳坟联)
③ 串对:意思相连贯的对偶,又叫流水对、走马对。
A、 承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 因果: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C、 假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D、 转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E、 递进: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当然,以上种种分类,主要从句间的关系来着眼的,如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则又可归属到不同的类别。如从借以构成的手段来看,则又可分为“比喻对”“借代对”“复叠对”“析字对”“双关对”“回文对”“夸张对”等;而如从取材来分,又可分为“人名对”“禽名对”“地名对”“药名对”“兽名对”等。(72)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一书中把对偶分成了11个大类28种。
8、排比
(1)含义
指用一长串(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意义相近、语气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似或
相关意思的一种辞格。
(2)特点
A、形式上:至少须有三项单位,且结构必须相似,常有相同的提契词语关联。
B、内容上:语句意思往往范围相同,性质相类,语气一致,逐一表出。
(3)类型
词语排比、单句排比、复句排比
9、层递
(1)含义
指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分句、短语)来表达事物性状在大小、长短、
高低、轻重、深浅等方面的层层递升或递降意思的一种辞格。
(2)特点
A、 在形式上必须有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结构大致相似,字数大体相等,句式可以
整齐划一,但也可以略有参差错落。
B、在内容上语意不是平列的,而是有层次等差的,或依次递升,或依次递降,这是层递的本质属性。
(3)类型: A、递升 B、递降 73
10、反复
(1)含义
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辞格。
(2)类型
① 从形式上分: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②从语言单位上分:词语反复和句子反复
11、对比(对照)
(1)含义
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一种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的一种辞格。
(2)类型(74)
A、两体对比 B、一体两面对比
12、衬托
(1)含义:
为了突出主体,用相似的、相关的或者相反的东西作背景加以陪衬的修辞方法。
(2)类型
A、正衬: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的衬托,又叫“旁衬”。
B、反衬: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作陪衬。(例75)
14、迭映
(1)含义
指在句子前后相应的位置上,选用同一词语,表达相对相反、相辅相成的语义的一种
辞格。
如:尴尬人难免尴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红楼梦》)/想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形象工程”别败坏形象》/《〈幸福时光〉幸福吗?》
(2)特点
A、 同一词语被置于一句话的相应位置上;
B、相同词语作相应成分;
C、意义上有相对相反的意思。
15、同异
(1)含义和特点
即将字数相等、字面有同有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用在同一个语言片段中,让它
们互相对照、相映成趣的辞格。如:#、未进新房,先进班房。#、有文凭没有文化,有学历没有学问。
(2)分类(76)
A、前同后异; B、前异后同
16、拈连
(1)含义
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去的一种辞格。格式:由拈体、连体及拈连词三部分构成。拈体和拈连词的常式组合称前提部分,连体和拈连词的变式组合称后继部分。如:
#、人老心不老 / 人穷志不穷 / 身残志不残 / 人放假,思想不能放假。/ 组织上
入党,思想上更要入党。/ “乒乓球摇篮”何时再摇起来?(《文汇报》1986、8、4)
(2)特点
A、前项是正常搭配,作为前提、铺垫,由它引导产生后面的用法。后项不属正常搭配,只有在前项的带引下才能成立。
B、各项所用的同一词语,前项用的多是直义、实义,后项则是喻义、虚义。
C、拈连的词语一般是谓词,有时也用名词、形容词。
17、列锦
含义:即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并列组合成句子来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修辞格式。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雪峰•溪流•森林•野花(高二册《天山景物记》)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18、互文
(1) 含义
指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文中,上文隐含着下文里出现的词语,下文里隐含着上文
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一种辞格。
(2) 特点
“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参互成文”即在表达时上下文中各省去一部分有关词语,
互相包含,互为补充;在理解时上下文中有关词语可以互换,以补足省去词语的含义。“合而见义”,即前后相关的词语和各自省略的词语要合并起来理解,有关词语可以彼此相加,方能综合领悟语句的完整意思。总之,即在结构形式上具有对称性;在意义内容上具有互补性。(参77)
19、顶真
(1)含义
指用前一句末了的词语(或分句)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或分句),上传下接,首尾蝉联的一种辞格。
(2)特点
蝉联邻接的句子头尾词语必须相同,前后榫接,连环套用,像接力赛跑一样,上传下
接,一气呵成。上一句启下,下一句承上,结构紧密,语气连贯,丝丝入扣,层层深入。一般以两句以上。
3)类型
A、词语顶真 B、句子顶真 C、段落顶真。(例78)
也可分为宽式、严式两种。宽式即并不一定严格地首尾相接的情况。
20、回环
(1)含义
指运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一种辞格。
(2)特点
A、 在形式上有回环往复的特点:用上句的末尾作下句的开头,又用下句的末尾作上
句的开头。
B、在内容上往往表现两种事物或两种情理的相互制约或相互依存的辨证关系。
回环主要是依靠汉语单音节词具有多义性和灵活性和特点而构成的。随着现代汉语词汇向双音节方向的发展,创造回环格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
(3)类型
严式回环(又叫回文)即以音节为单位的回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等。
宽式回环即以词、句等为单位的回环:
“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另79)
(二) 组合类辞格的总体特点
利用词语或句子的排列方式来表现事物的修辞方法。
(三) 组合类辞格的总体效果
和谐、刚劲、雄浑、缜密
三、曲折类辞格
(一) 辞格介绍
21、双关
(1) 含义
指利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的音、义条件,同时构成双重意义的一种辞格。
(2) 特点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谐音(同音或近音)或言外之音(说话人的知识、经验、心态等),
巧妙地使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关涉到两个方面。
(3) 类型(80)
A、 谐音双关
B、 借义双关
C、 对象双关
(4) 修辞效果
A、 可以托物抒情。
B、 又可指物借意。
C、 还可用来指桑骂槐。
22、反语
(1) 含义
指用与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的一种辞格。
(2) 特点
词面与词里意思相反,利用表面相反的话语把真正的意思隐藏起来。
(3)类型
A、愉快反语(因情深难言或嫌忌怕说等原因而使用的反语)如:
#、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荷花淀》)/“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同
上)
B、讽刺反语(即出于讽刺、嘲弄、抨击等目的而使用的反语)如: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高二册《包身工》
23、易色
(1) 特点
因表达的需要,临时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将褒义词用作贬义词或将贬义词用作褒义,
借以增加语言情趣的一种辞格。
(2) 分类
A、 褒词贬用
#、艾奇逊是不拿来薪水上义务课的好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讳地说出了全
篇的真理。(高三册《别了,司徒雷登》)
B、 贬词褒用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朱自清
《春》)
24、婉曲
(1)含义
故意不直白本意,而用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的话来表达式的一种辞格。
(2)类型(81)
A、 婉言:不直白本意,尽量把话说得平和动听。
B、 折辞:不直白本意,故意把话说得拐弯抹角,折来绕去。
C、 曲语:不直白本意,用排除无关事物和描述相关事物来烘托、暗示本意。
(3)修辞效果
A、 语意隐含,闪烁其辞,尽量减少刺激性,借以避免正面冲突,缓和紧张气氛。
B、 语意曲折,转弯抹角,话中套话,有幽默讽刺、揶揄嘲笑的功效。
C、 语意含蓄,点到为止,留给读者以想象补充的广阔余地。
25、仿拟
(1)含义
仿照现成的言语现象而临时造出新的说法。
(2)特点
本体的既成性和习见性、仿体的依附性和类推性
(3)类型(82)
26、别解(曲释、谐解、直义)
(1)含义
指有意对词语意义作歪曲的解释,或者临时赋予一个词语以原来不曾有的新义的一种
辞格。如:“孝子”=孝顺儿子;“特困生”==特别容易犯困的学生;有则漫画题为“大财小用”:父亲问儿子“什么叫大材小用?”儿子答:“就是大人的钱财小孩用呗!”又如:
#、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高五册《阿Q正传》)
(2)特点
不是根据词语的传统“规范”、或习惯的意义,而是根据交际需要,或幽默诙谐等审美
要求,临时运用增添新义、改变原义等修辞手段,与客观事物作巧妙的创新的联系。
27、降用
(1) 含义
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临时故意把有“重”“大”意义的词语降作一般用语使用的一种
辞格。
#、拿洗脸作比语文,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高四册《反对党八股》)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高五册《阿Q正传》)
28、析词
(1) 含义: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临时把有些多音词或成语拆开来使用的一种辞格。
如:慷国家之慨 /有时我们要骄而不傲 / “鱼目岂能混珠?”等。
29、飞白(拟误)
(1) 含义
指故意用白字、别词等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辞格。其中有的是有误照录,有的是不
知有误,有的是故意用误。
(2) 类型(83)
A、 语音飞白
B、 词汇飞白
C、 语义飞白
D、 语法飞白
(3)修辞效果
1、适用于记述文字,真实反映说写者的文化教养和当时的真实情景。
2、适用于口语或书面对答中反唇相讥。
3、适用于需要造成诙谐、风趣或冷嘲热讽效果的言语表达场合。
30、转类
(1) 含义:指由于表达的需要,凭借上下文的条件,临时把某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
的一种辞格。
(2)特点:都要凭借一定的语境的帮助;转类使用后可以带上原类词的附加成分,转类后兼有两类词的意义,故含义比原词丰富。(84)
(二) 曲折类辞格的总体特点
利用字形、词形、语义、语气、语调的多种变通说法来巧妙地表达意义的修辞手法
(三) 曲折类辞格的总体效果:含蓄、有力、生动、丰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