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届技能大赛
查看: 2512|回复: 0

师说知识要点及翻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25 18: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师说》

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

①、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③、做“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学习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       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       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常指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②、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   以……为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相师为耻

          3、形容词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③、小学而大遗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两句均为判断句

2、不拘于时        “于”表被动,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由“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4、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反问,意为“难道……吗?”






【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修武县职业技术学校 ( 豫ICP备2022015720号-2| 豫公网安备 41082102410925号 )

地址:修武县宁城路西段(森林半岛东邻) | 招生电话:0391-7186556

北京时间 Processed in 0.090419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